王献之的个人简介-当前热讯

2023-06-17 10:47:11 来源:互联网

王献之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他的书法也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那么,关于王献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献之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资料图)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数“二王”,“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王羲之有“书圣”的美誉,王献之则有“小圣”之称。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王献之从小就爱书法,立志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他练字非常刻苦,常常整天手不离笔,八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小有名气。但与大书法家——他父亲王羲之比,还差得很远。他父亲的字,苍劲有力,有龙飞凤舞之姿,有入木三分之势。相比之下,王献之的字就松垮不挺,苍白无力。

王献之用了两年时间,先练习横、竖、点、撇、捺,接着又练习写各种钩,最后练完整的字。经过几年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自己觉得与父亲的字差不多了,便想找个机会,让父亲认不出来哪些是自己的字。

一天,父亲外出访友,临走时写了张字条贴在壁上。等父亲走后,王献之反复摹写,觉得自己写的字很像父亲的手迹,便把父亲的字条取了下来,把自己写的贴了上去。心想:父亲回来一定认不出来,等父亲知道后,一定会夸奖我的。

第二天,父亲回来了,看着墙上的字,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我昨天大概是酒喝多了,这几个字写得不成样子,像是出于初学者之手。”说完又叹了口气回屋去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就像一盆凉水迎头泼下。他呆望着墙上的字,心里难过极了。他又拿出父亲昨天的字条,仔细对照着看了一番,才发现自己写的字与父亲的字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到底不如父亲的字。他又再次比照着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终于发现自己的字结构上虽然近似父亲的字,但笔力和骨骼却大相径庭。

从此,王献之认真临摹父亲的笔迹,又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他把自己的字送给父亲看,父亲看了之后,见到有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就在一撇一捺的下面点了一点,成为一个“太”字。

王献之又拿着字送给母亲看,请母亲评价一下。母亲一个字一个字地端详后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所说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加上去的那一“点”啊!

王献之听了,心里特别难受,他几乎灰心绝望了。

他怀着既羞愧又不解的心情,跑到书房向父亲请教写字的秘诀。父亲微笑着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学书法哪有什么秘诀呢?”王献之不信,又问道:“您说没有秘诀,那您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而我练了这么多年,还是写不好呢?”父亲听后,拉着他走到房门口,用手指着庭院里的18只大水缸说:“你把这18只大水缸里的水都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啦!”

王献之认为父亲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心里老在想着写好字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有一天,王献之在城门口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卖。只见她烙好一张,就用竹片挑一张,熟练地将烧饼抛在背后的箩筐里,头也不回,身也不转,饼却叠放得很整齐。王献之看后觉得很惊奇,便问老婆婆,怎么能抛得这么准。老婆婆回答说:“就像王羲之练字一样,练多了,熟能生巧啊!”

王献之听了,很受启发,他跑回家就径直往墨池走去。他凝视着黑色的池水,心潮澎湃。他想起父亲临池练字,池水都黑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于是王献之又日夜不停地练字,还经常向父亲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18大缸水终于写完了,王献之的书法果然大有长进。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父亲出其不意地从背后抽他手里的笔,但王献之握笔有力,没有被抽出来,事后,羲之高兴地对妻子说:“献之儿,将来准会成为名手。”

王献之13岁那年,父亲又离家访友,照例又题字贴在壁上。王献之又照样把墙上的字换成自己的字,这一回王羲之硬是被瞒过去了。

王献之练光了院内18缸墨水,终于练出了“铁画银钩”来。王献之与他的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东晋时的两位著名书法大家。

“积土成山,积水成海”,亲,请记住哦——毅力是衡量决心的尺度,是战胜障碍的武器,是磨砺才智的刀石,是实现志向的秘诀!

王献之的人物评价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关键词: 王献之 王羲之 父亲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