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20 日在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首届“两 岸经典吟诵传播与当代诗词创作研究高峰论坛”上的交流发言整理稿 。
2019 年 11 月中下旬,我与陶涛教授、周兴海常务副社长应宋湘绮教授邀请 去长沙中南大学参与了首届“两岸经典吟诵传播与当代诗词创作研究高峰论坛”。我在分专题交流环节谈了六个问题,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与兴趣,现根据当时的 发言内容,稍作整理,罗列如后。会后,主办方又组织与会代表前往张家界采 风。会议与采风期间,还写了四首打油诗,也一并记录在案。
(相关资料图)
我认为当代诗坛普遍存在的“六多六少”现象值得关注与思考。那么是哪“六 多六少”呢?下面我就归纳概括一下,系一孔之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诗匠多,诗人少
承蒙陶教授提携,我今年三月正式担任了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到现在也就 九个月时间,是诗词界的新兵,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对诗词界的情况了解有限。但进入圈子后,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各地诗人创作的诗词作品,了解、知道、 认识了很多诗人,有些人的诗词写得确实很好。但每每掩卷之后,绝大多数作品 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味,更难从中找到心灵与思想上的共鸣。于是我把诗人这个概念作了分解,划分为诗匠与诗人,诗匠就是诗词写得好 的人,有些作品可以乱真,乍一看还以为是唐诗宋词,但恕我直言,这些作品大 多情感苍白,内涵寡淡,纵然语感好,技巧好,但读后入不了心。这就是诗匠的 作品。
真正的诗人除了具有诗匠的功夫外,还要有风骨、有思想、有智慧,但这样 的诗人很少。从这个角度审视,放眼诗坛,我比较认可熊东遨、杨启宇、廖国华 等人的作品。这样的优秀诗人肯定还有,只是我孤陋寡闻,阅读范围有限。
二、有情调的诗多,有情怀的诗少
读了一些作品后,发现有情调的诗不少,特别是有些女诗人的作品,有韵味, 有品位,给人以审美愉悦,女诗人的作品能做到这点就很不错了。
那么男诗人做什么去了呢?我看大部分还在模仿古人,看不到他们的家国情 怀,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似乎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时政弊端、民生疾苦并不 感兴趣,几乎看不到反映这类题材的作品。如果与时代格格不入,同历史息息相 关也好,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也看不到。像“苍生泪是覆舟水,不到横流君 不知”这样的诗句就成了凤毛麟角。
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当下互联网上每天创作的诗词作品据说有五六万首,一 天就是一部《全唐诗》,这么巨量的“创作成果”,我们诗词界是不是在生产文 化垃圾?有必要写那么多诗吗?这到底是一种文化繁荣,还是一种复古乱象?如果其 中能产生一些有情怀的警世醒人之作,震耳发聩之作,那么弘扬传统文化这面旗 帜还能继续打下去,否则就是一种文化悲哀,无法救赎。
三、有媚骨的诗多,有风骨的诗少
现在唱赞歌的诗词太多了,可谓汗牛充栋,粉饰太平盛世,鼓吹莺歌燕舞,未尝不可,但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否则就成了一种精神文化污染,对于社会 进步、民生改善毫无益处。相比之下,有风骨的诗词作品则太少见了,我们很难在诗词界看到杜甫情怀, 鲁迅风骨。在这个赛道上,我们已经彻底输给了古人、前人。更多的时候,我们 只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在做无用功。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大家有目共睹,心知肚明,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因为这 是个有点敏感的话题。总之,我对诗词界存在的这种谄媚文化现象不屑一顾。
四、投评委所好的诗多,彰显个性的诗少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全国性的诗词大赛,我们长青诗社也有一个寰球华人中国 梦深圳杯诗词大赛。我经常阅读那些获奖作品,说实话,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我都 不看好,这一万、五千的奖金也太好拿了吧?
其实这里面隐藏一个十分危险的问题,因为各种大小赛事都有一定的官方或 半官方背景,因此所聘评委大多是中规中矩的人,哪怕是一些著名诗人和权威学 者,在意识形态方面,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评委往往心领神会,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 化的审美模式,并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化的模板去套所有的作品,投稿者摸透了评 委的标准,只要按图索骥,投其所好,获奖的几率就很大。这样评选出来的诗会 流传吗?会是真正的好作品吗?还有一些企业出资赞助的诗词大赛,带有商业性质,无关政治,虽被有识之 士诟病,但有时反而能出一两首好作品。这又另当别论。
总之,这种全国性的诗词大赛搞多了,久而久之,诗人的创作个性就收敛了, 就隐藏了,甚至逐渐泯灭了。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消灭创作个性,任何文 化都不可能繁荣。
古代哪有什么全国诗词大赛?唐朝没有搞过,宋代没有搞过,明清也没有搞 过,都是各写各的,好诗就自然流传下来了,那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那时哪有一个什么所谓的权威评审机构去裁判鉴别诗词作品的优劣与好坏 呢?所以,我认为目前举办的这些全国性的诗词大赛能否真正征集到或评选出可 以传世的好作品是值得质疑的,对此我们应当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五、读诗的人多,读书的人少
读一个人诗就知道他读过多少书。我看过的诗大约有 90%还是入门级水平, 只能说过了基本的格律关。作品还处于仿制阶段,体现不出作者的学养。学养靠 积累,积累靠读书,没有数年之功谈不上学养,厚积才能薄发。
现在的诗人每天就看诗,看古诗,也看圈内人的诗,从诗到诗,在狭小的圈 子打转转,实际上已经自我迷失了。
读诗与读书绝对不是一回事。书读多了,读诗才能读出内涵,读出诗以外的 东西。不读书,只读诗,你的认知水平就基本上停留在发蒙阶段。我主张多读书,在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再认真读一些经典诗词作品和名 家诗词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感,有所悟,直至完全开悟。读书无非就是读文史哲和现代具有人文色彩的科普读物,就是读杂书、读闲 书,读所谓无用之书。
一位优秀的诗人应当是一位学养丰厚的读书人。
六、评诗注重形式的多,注重内涵的少
现在诗词界的评论文字,我也看了不少,大多都是简单的点评,用词用语, 呈现雷同化,没有个性,写出来的文字似曾相似,千篇一律,就是用那么几句话、 几个词、几个字拼接来,拼接去,反反复复,重重叠叠,看多了索然无味。
更要命的是,基本上都是从形式上、技巧上、表象上,对作品进行点评,很 少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与思想内涵。这说明写诗评的人本身先天不足,学养欠缺, 因此他们的点评也就不足为训了。
我认为熊东遨先生是当下点评诗词的一位高手,他的“医案”写法新颖,号 脉神准,针灸手法精到,开出的处方也令人信服,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同凡 响,自成一家,不愧是诗词评论界高明的“名老中医”,他改诗往往也有妙手回 春之巧。我也读过一些诗集的序言、前言之类,也看过一些书评,除了个别学者写的 序文有些分量,其他大多数这类文章难以卒读,不是文字没有过关,而是毫无新 意,人云亦云,叙述肤浅,行文飘浮,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模具“翻砂”出来的。赞美往往也赞不到点子上,至于真正的好作品好在哪里更是说不清、道不明。这 样的评论文字是没有指导价值的。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有好的诗人和好的作品,却没有好的评论家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好的评论家又不懂格律诗词,而那些懂得格律又热衷评诗的人,又往往不具备诗词评论家的综合素质,因此写来的评论文章不痛不痒。这个问题不解决,诗词创作与诗词评论永远是合不拢的两张皮。
七、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诗词评论与研究角度审视
如果探寻产生以上“六多六少”问题的原因,可以从诗词评论和创作研究方 面来审视、来思考。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学院派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评论研究(学院)与创作现场(江湖)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学院派与江 湖派常常互相不对火,建议学院派要主动向江湖派靠拢,放下身段,尊重诗人和 他们的作品,这里指的当然是优秀诗人和优秀作品。
2、目前大学研究者的涉猎面、接触面都十分有限,写评论、做研究还没有 找到最佳的引导诗词创作的角度,因此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指导性。
3、有的研究者不懂格律诗,或懂一点但写不出好作品,因此写诗词评论或 研究文章,常常是无的放矢,击不中要害,从而无以服众。
4、一些诗词写作高手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又有较高的点评水平,从而 降低了学院派的在诗词评论与研究界的影响力,所以,大学的研究中心和有关机 构应当邀请他们参加一些项目的规划与研究。
5、学术界缺少高水平的诗词评论写手与诗词研究学者,对当代诗坛诗人和 作品研究的文章和书籍都很少。
6、最后提一个建议,那就是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吟诵传播与当 代诗词创作研中心可以尝试办一些短期的研修班,请大学教授和诗词高手同台授 课,在诗词界招收培养一批既有诗词创作能力又有诗词评论和诗词研究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让他们引领当代诗坛的创作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靠专门研究机构中的几个人辛勤耕耘只能是事倍功半。
八、雁过留声:存档四首有关即兴诗
这次在岳麓山畔举行高峰论坛和去张家界采风,引发很多人写了诗。陶老师 和周兴海每人都写了十首八首的,我既然来了,就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即兴和了 几首:
依张智深韵题中南大学海峡两岸吟诵与诗词创作研究峰会
麓山曾卧虎,湘水可藏龙。
橘子洲头月,朱张渡口冬。
已将枫叶韵,化作雪霜踪。
今借千杯酒,行吟百座峰。
依陶老师韵题张家界黄龙洞
黄龙一梦九千年,风水轮回已换天。
蟹将虾兵开洞府,凡夫到此要交钱。
依陶老师韵题张家界天下第一桥
谁遣神工劈一桥?天风过处好吹箫。
余音常绕乾坤柱,千里红尘近却遥。
依陶老师韵题张家界百龙天梯
又结张家界顶缘,石峰捧我做神仙。
扶摇直上三千尺,人到云端好问天。
于是选取最后这首七绝的最后一句“人到云端好问天”作了这篇文章的题目, 因为人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说话就无所顾忌,口不择言了,有些可能还是狂 言妄语,如果得罪了哪方神圣,也只能合十叩首了。
2019 年 11 月 29 日整理于深圳大梅沙听涛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