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深耕——以诗书写山河的几种方式

2023-07-27 17:23:14 来源:中国诗歌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拜读的“新时代诗库”中书写山河的四部诗集,作者分别是大解、沈苇、林莉、胡弦。读过他们的作品后,我更深深感到诗是一种耕耘,是在一个空间或主题中的长期沉浸,就如同中国画之画山的方法,多看山才得其神。这几本诗集以不同的方式,成功体现了诗人的深耕。

北方诗人大解的诗集《山水赋》中,写诗人居住之地的太行山-燕山的诗最打动人。诗人对山川灌注了深情,写到太行山与自己的人生尤其是童年的关联,那里也是与中国古老历史相连的通道。这些诗的风格与山之风格仿佛合一,就像宋画的北方粗犷山水与南方温润山水的不同。诗风朴拙厚实,莽莽苍苍。一些诗中采用空间的大视角,太行山-华北平原-大海,共同组成壮观的大地标。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主张“重拙大”的风格,或许可以概括大解这些诗的特色。

沈苇诗集《诗江南》中围绕湖州故乡创作的诗非常突出。书中的诗多是2020年后所作,也有少量此前的作品。沈苇是江南人,在新疆生活了三十年,2018年从西北回到江南。在沈苇返回江南后的诗中,江南多了西北的显性或隐性的对照维度。我们看到时间对诗人的提炼和塑造,不同的空间给他的滋养。诗集中,沈苇二十多岁到三十岁刚刚离开江南时的诗也写得好,但与现在是不同的风格。二十多岁的诗中体现的是文艺青年的真纯与“自我”,现在则是更多的敞开,更多时空和人的进入。沈苇近两年的江南诗更加清晰、集中、有质感。华美的叶子脱落,句子常常更短,有“繁华落尽见真淳”之意。尤其一些诗聚焦于有故事的个体生命,乡村的弱势或边缘人,采用乡村人物的视角和语言,写出悲欣交集的感受。

林莉的诗集《跟着河流回家》也写江南,但采取了另一种结构方法。此书为一个南方村庄立传,全方位书写那里的山水、风物、众生、四季。全书架构完整统一,视角大小结合,远近结合。风格轻盈温暖,略有古意。诗人在村庄长期采写,得以见到普通游客看不见的新鲜细节,比如一口井老了,“长出苔藓,青蛙”。尤其第三篇“众生”写乡村的人,使山水中有了具体的人的关切。人的故事多样而曲折,非“岁月静好”一词所能全部涵盖。

胡弦的《水调歌头》以大运河为精神线索,连接起中国的南北、古今。诗集从运河生发开去,涉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面向,包括水运、墨、画、戏、香、说书、食物。胡弦走向了民族历史之纵深。诗集中既以“我们”为人称,书写集体的记忆,也容纳诗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许多诗作开阔厚重,富于智性的思索。《水调歌头》中有多首小长诗,每首由多节构成。其中,《庇护》《器识》《压舱石》《沉香》《醒木》等,结构像水流一样动荡而完整。句子长,段落长,构成绵密的肌理,中间常有令人惊喜的意象。每首诗的各节相对自足,共同组织成的小长诗丰富而深远,给人以“小史诗”的感觉。

总之,这些诗人的作品有各自清晰的面貌,可以说都是诗人对某一空间、某种生活深耕的结果。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