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至21日,《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在福建霞浦成功举办。李啸洋、康宇辰、年微漾、梁书正、贺予飞、徐萧、叶燕兰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春诗人代表四十多名学员参加研修学习。
《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部分学员心得体会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蔡英明:十分有幸能够成为《诗刊》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的一名学员。感谢《诗刊》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为青春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通过青春诗人研修班的学习,令我获得更为广泛而精细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知识体系,打开自己诗学思考的维度与边界,并拓展了创作思路与审美视野。李少君老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文明》深入探讨了“人诗互证”这一理念的思想史渊源,为我们理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提供极大的启迪。敬文东老师的《再次发现新诗》激发我们意识道诗正在发明一个新世界,诗在反讽时代提供了某种安慰。秦立彦老师的《灵感与工夫:关于现代诗写作的自由谈》强调了20世纪欧美现代诗人对我国古代诗歌的推崇,跨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古代诗歌的独特性和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何言宏老师的《中国新诗的最新转型》引领我们了解中国新诗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与转型方向,如亚体制、Z世代等,这使得作为诗人的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诗歌创作需要与社会问题和个人体验保持内在联系,关注环境变迁、个体命运以及文化转型等议题。汤养宗老师的《新时代诗歌写作现场的一些语言表达与逻辑规约》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与逻辑框架,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范式,学员得以建立起有机且有条理的创作体系。
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春诗人们进行交流与互动,使我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和风格中获得启发与思考。研修班提供的丰富课程与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我们创作的批判思维,更让我们能够共同探索诗歌创作的边界和可能性。于我而言,此次研修班,亦是我诗歌之旅的一座“青春里程碑”。
> > >林东林:青春诗人研修班是个创举,体会有三——课堂教育、人际教育、自然教育。
其一,课堂教育带来了形而上的省思,诗人,或许不是能教育出来的,但要想成为一个有所精进的诗人,必然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迭代更新,个人才情决定了我们能否成为一个诗人,而理论修为决定了我们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能立足于何种高度,课堂教育无疑让我们更加接近了那个望而不及的高度。
其二,与人和人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是,诗人和诗人之间的交际不但带来了人与人的碰撞,还带来了诗和诗的碰撞,诗人固然需要独处,却也并不能以牺牲群体交际作为代价,和同行、同道、同类的交际,起于诗,落于人,终于诗人合一,在某种意义上,和另一个诗人的交际也就代表了和另一种诗歌、另一种诗观的交际,差异带来多元,差异更带来对于自我的坚定——或者修定。
其三,霞浦提供的自然教育是一种海洋教育,离开自己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地理空间,置身于一种在物理上更在心理上能让人产生异质经验的地理空间,霞浦提供给我们的并不只是地理、风土、人文上的陆海差异,还有那份让我们因为熟悉而关闭、又因为陌生而开启的敏锐、敏感和敏慧,在霞浦,无论在霞浦的大街小巷还是山海之间,我们看见了我们平时看着却并没有看见的,我们睁开的是眼睛后面的那双眼睛。
> > >林珊:让我能以青春诗人的身份,在最好的季节来到诗意盎然的大海边,和一群熟悉的陌生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认真聆听了李少君、敬文东、秦立彦、何言宏、汤养宗等老师精彩纷呈的诗歌写作课。
我和福建似乎有某种不解之缘,我曾查阅玉舍村的族谱,族谱里记载,我的先祖由福建莆田迁徙而来。我的先祖曾是地地道道的渔民,我的基因里一定还残存着大海的密码。所以当我在那个暮霭深深的黄昏,从动车走下来,踏入这片丰饶的、被大海的浪花与涛声日夜环绕、日夜轻叩的土地,我的内心,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回归的喜悦。
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我想起迟子建的一个访谈,她说,一个作家能否走到底,拼的不是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占有什么样的素材,而是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
而走出去,是最好的开拓。我希望我的写作,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精神史,不仅是自我的咏叹与辨认,同时也应是我对时代的观察和介入。
这一切,都来自大海,来自这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
> >王少勇:许多年,我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但内心深处一直渴望遇到同类。
青春诗人研修班,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诗人和诗人交流,不一定谈论诗歌,眼睛望着眼睛,真诚交换真诚,看对方怎么待人接物,再看他怎么写诗,再反观自身,有时只言片语就大有裨益。
这次研修班,我见到了几个好朋友,非常开心。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诗人一起学习,特别是面对90后甚至00后的诗人,我意识到自己应当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在创作上要保持活力。聆听前辈诗人和评论家的教诲,使我解开了心中的一些迷惑,坚定了自己的诗歌道路。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另我感慨。恩师任洪渊在世时,他和台湾诗人简政珍的通信都是通过我的电子邮箱收发,我见证了两位前辈的深厚友谊。
这次研修班,我结识了来自台湾的同学张期达,在聊天中得知他正是简政珍先生的学生。我感到这是一种传承,我应该像我的老师那样,珍惜和诗人朋友间的情谊让我得以拥有这些美好。
就像去霞浦前,程继龙给我发信息:你去吗?
我说:我去,一切能让我们相聚的机会都是恩赐,而给我们创造机会的就像是菩萨。
继龙说:我带两瓶酒过去。
我说:你别带酒,我们到了喝海。
> >李啸洋:2023年6月18至21日,《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成功举办。短暂的培训时间里,我们聆听了李少君老师讲古诗与现代诗的关系,听敬文东老师讲如何“再次发现新诗”,听秦立彦老师讲新诗的灵感和写作技巧,听何言宏老师讲诗歌文化与制度的转型,听汤养宗老师讲逻辑诗如的写作技巧。
每位老师授课内容干货满满,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发散的思维,打开了新诗写作的视野和格局。少君老师以是否知道爷爷的爷爷的名字为例,辨析了图像记忆和文字记忆,证明了“文字记忆最长久”;敬老师讲到“古代汉语讲求诚,古汉语是苍沧桑之预”;秦老师讲到了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何老师讲文学史考量一位作家时,作品“好坏”自然非常重要,但是作品“重要性”和作家的格局,更为重要。汤老师提出“诗给人无成的快乐”,诗人对于语言的癖好是终身的安慰。
老师们对于诗歌的讲述,使人如沐春风。我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读万卷书的意义在于行万里路,诗歌不是闭门造车,诗歌要脚踏实地书写人民、生活和大地。另外,这几天学员们参观了下尾岛、诗歌海岸,走出书本,直接感受自然,真正从大自然中领略诗意,这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认识了五湖四海的诗人朋友,认识了霞浦和海鲜,领略了诗歌与远方。
在希望的海野上,希望诗人同窗写出优秀的作品。
> >周幼安:能够借青春诗人研修班的宝贵机会来到霞浦,是我此前从未想到的。阵云截岸处,领略当之无愧为最美的海岸;与旧知己相聚新师友相识,共同就当下青年诗人所面临的局势与困境展开讨论,都令我受益颇多。
刚开始写诗,总以为诗歌生发于某种莫须有的冲动,而我只需为这种“突发”负责。写诗到第七年,浅浅经历过苦思与动力枯竭,逐渐意识到作诗如精工,也需要冷置、静观与琢磨,需要明确自己在时代及同代人中的处境。简而言之,是诗歌教会我在感情的激烈震荡里保持自省。
本期研修班虽时间短暂,但抛出的许多话题,都足够重磅,值得深究,且与我近期的思考不谋而合。诗歌不仅是归属情感的,也是可辩驳的,甚至可操作的(指维修),我想真正好的诗歌既能够通过完成个人心灵史的方式实现人诗互证,同样也可以超越经验语言的局限,担负起超验的使命。
但我想无论诗的未来在哪里,同代人的写作会进展到哪里,面临怎样的冲突与暴力,对我这样一位普通的写作者而言,能做到其实简单并且有限。
海浪周而复始,我只有继续写下去,做光脚在海岸拾贝的女孩,在写作实践中解决劈面而来的全部问题。
> >贺泽岚:因为诗歌,我有幸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人研修班(第一期)的学习,这次学习让我获益匪浅。在课堂上,李少君老师、敬文东老师、秦立彦老师、何言宏老师以及汤养宗老师所指出的对诗歌的理解,让我对诗歌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李老师认为“诗歌以精神价值作为背景”,敬老师在课堂总结时指出“诗不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反应”,一语道出诗歌的妙境所在。学员们的发言也十分生动有趣,我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代诗人对诗歌与众不同的理解。
研修班的举办,为诗人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思想之火在霞浦碰撞和燃烧。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 一个诗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逐渐走出文本的贫乏,建立个体与世界的联系,直面当下时代的种种境遇。
> >康宇辰:这次的霞浦学习之旅,令我感受很深。几位老师都做了很精彩真诚的分享,让我们获益良多。
李少君老师的一讲告诉了我们中国诗歌的现代化道路和与之相应的诗歌美学与人格特色,境界大约是可以串联起中国新旧诗歌传统的一个中国诗学概念,也非常有对汉语诗歌的品质的解释力。
敬文东老师的讲座则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开讲,让人对汉语的特质多了反思,对自己的诗歌媒介也就是语言多了一份自觉的审视。
最实用的写诗操作指南当属秦立彦老师的《灵感与功夫》一讲,让人对写诗和改诗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在之后的写作中实践这样的方式。
何言宏老师对当下诗歌的分析,尤其是Z世代的精神特征和诗歌面貌的分析,也很让人共鸣和反思,有助于调整写作的心智状态。
汤养宗老师的当代诗写作方式方法观察有诗人的敏锐和准确,朴素的经验分享也能让我们了解到好诗的标准和特质。
三天的活动有很多的收获,所以要感谢《诗刊》的美意,感谢霞浦的盛情!
> >苏仁聪:为期五天的第一届全国青春诗人培训班在霞浦落幕时,我的内心是实在的。
首先,我见到了我的好朋友,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勉励,这次在美丽的海滨和大家相聚,不仅开心,更多的是,更加认识到诗歌创作不孤独。
李少君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认为诗人和他的作品是互证的,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的。我将诗歌和生命相提并论,看得一样重要,诗歌是去功利化的,它必须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连。我曾对秦立彦翻译的《华兹华斯叙事诗选》爱不释手,这次见到秦老师,也感到非常荣幸。敬文东老师、何言宏老师的讲座使我再次对诗歌与时代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汤养宗老师的话使我受益匪浅。
我是一位年轻的诗人,我自认为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我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用生命去创作,去书写属于我的时代之诗。
另外我以前虽然见过大海,但并没有直接和大海接触,这次海水不仅淹没我的脚掌,我还亲自乘水上摩托艇在大海上游荡,这种体验是终生难以忘记的,从此,海就真正进入和参与到我的生命中。
> >刘娜:早在2020年,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在霞浦举办,相关宣传片展示的霞浦美景和海洋诗歌底蕴,就让我就对霞浦十分向往,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够来到霞浦,没想到这个愿望真的达成了。不仅达成了,还如同一个幸运的渔民获得了额外的馈赠——在这里聆听了李少君、敬文东、秦立彦、何言宏、汤养宗等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参与到课外教学实践,与众多优秀青年诗人交流探讨,五天的时间里,不断感受到各种思想在碰撞,如霞浦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巨大的回响。
当我站在海滩上,踩着细沙往前走时,我想,诗与海的联系紧密是如此自然而然。海的壮美——无论晨昏、阴晴,激越或平和,总令人心折,诗也是如此瑰丽多变幻;诗同海一样的辽阔与神秘,让人的生命与之一同辽阔,并引人探索;我们登上渔船,有时一无所获有时也可能满载而归,更多时候是略有收获,这也像是写诗的日常;而一小撮浪花在你静立时,悄悄攀爬上脚背,这也是诗给予的慰籍,无言亦温柔。在霞浦的短暂时光里,我时时感受到诗意的涌动,现在虽然暂别,我相信它会一直拍打我年轻的心。
> >赵星宇:以诗歌的名义,我第一次来到霞浦,《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让我时隔七年再次见到大海,有机会聆听名师的教诲,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诗人。无论是诗人、学者进行的专题讲座,还是与朋友深夜探讨关于诗歌的“围炉夜话”,在聆听与交谈中,加深了我对诗歌的理解,为我的诗写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这块充满诗意的土地上,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海岸的风光,多元的诗歌文化,充满生活美学的“诗空间”。在大京沙滩、丹湾、下尾岛……当我走进霞浦的“诗歌海岸线”,见到大海的广阔,且听风吟,才真正感受到众人所向往的“诗和远方”。霞浦的山川、草木、湖海等所构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终将会通过文字与之建立起交流的关系,以诗歌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光。
向着大海抒写诗意青春,《诗刊》为年轻的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我看到还有那么多的青年诗人以诗为伴,与诗同行,用文字去思考、去表达、去抵抗周遭事物带来的荒诞、虚无,让它成为避风港,也成为瞭望台。诗人是时代最敏锐的先觉者,在霞浦,我们终将会在浪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
> >闫今:这次学习收获颇丰,难忘敬文东老师在课堂上的专注和急切,他语速快但吐字清晰,讲课的内容丰富、密集,他是总结式的,带着想在有限时间内把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学生的热情。我必须在课后给记下的许多关键词分类、扩充,同时知道每个关键词,短时间内我都无法真正到达它。也难忘秦立彦老师所说的“像素”,她说“细细的蜡烛”比“蜡烛”像素更高、更清晰,而我一直在写诗过程中追求“场景和情绪的完全还原”,不就是追求更高的“像素”吗?短短几天,我触到的可能只是从学术海洋深处涌来的细小的浪花,但就像一个从没有见过大海的皖北人光脚踩在沙滩上,任凭潮水打湿裤腿那样,这次研修之旅给我留下了不同寻常的惊异和震颤。
> >叶燕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因此要更真诚地写。”
这是参加《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以来,我内心最真实、久久回荡的感受。
从写下第一首到现在,我深知自己在诗写的小路上还是处于直觉大于知觉的摸索状态,也一直对此心怀愧疚,时常想着在平衡好家庭和工作后,通过尽力多阅读、多反思、多跟外界沟通交流,来试着做些手随眼动、眼随心动的渐进式改变。
能够参加这个以青春和诗歌之名聚在一起的活动,和这么多一样认真在写但面貌各有不同的诗人面对面,并能现场聆听诗歌前辈的课堂教授,对从庸常生活短暂抽离出来的我来说,就像突然站到霞浦这片迷人澎湃的山海面前,感到心灵激荡与渺小之余,亦将暗自追随这份多元与未知的指引,在“人诗互证”的空隙处留下细小但真切的印记。
> >黄成松: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对我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困惑,我能找到诗歌的发声位置,但如何发声,更好的呈现,似乎缺乏令自己满意的手段,一度怀疑我的写作是否落后了。
直到来到霞浦,总算找到了答案。作为闽东千年首府的霞浦,靠山面海、天朗气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给人的感觉开阔大气、浑厚深邃,相比国内其他海滨城市,这是霞浦给我的独有体验。在霞浦举办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少长咸集,群英荟萃,可谓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在为期五天的学习生活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青春诗人齐聚霞浦诗歌海岸,聆听导师传道受业解惑,相互交流创作心得,大家既增长了见识,又收获了友谊。特别是李少君老师“人诗互证”的诗学理论,让迷惑于“写什么,怎么写”的我醍醐灌顶,重新对标和审视自己的创作后,我找回了写作的自信,也更加坚定了诗歌的创作方向。
感谢《诗刊》,让迷途的我找到了指引航向的灯塔。
感谢霞浦,让我沉寂已久的诗情再一次潮水般涌动。
> >林琳:很荣幸有机会参加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的学习,聆听李少君、敬文东、何言宏、秦立彦、汤养宗等著名诗人和教授的专题讲座,汲取前辈老师的创作技巧和经验,开阔诗歌创作的视野。
李少君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写诗,就是要呈现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并以‘诗史互证’来保存情感、精神和时代的档案,建设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库。”对于李少君老师的诗观我非常赞同并有同感:“诗歌感于心动于情,从心出发,创造境界和意义,得以在其中安心,同时安慰他人。”李老师的教导更坚定了我用“真我写诗”并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担当的诗人。
汤养宗老师在课上提到当下诗歌语言的几个特征中说到:“个体叙述取代群体性的抒情滥觞,诗人们更加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拿自己与所处的时代说事。再者,随着人们所持有的多维的思辨模式,相信诗歌更依靠多元复杂的肌理支撑阅读上的延时性和开阔性。”这些理论也为我以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还有敬文东、何言宏、秦立彦等教授们对诗学文辞范畴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讲解了汉语言文学中非常专业的学术知识,让我们了解了汉语由古至今的进化过程与时代特色。对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文辞的运用和修饰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次研修班还特别安排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员们深入走访了霞浦多个代表性海岸风景名胜,领略了其山海之美,渔业之蓬勃,人民之勤劳。
这次研修班的学习收获满满,受益良多,感謝《詩刊》社!
> >孟宪科:海被诗的气息裹挟,和全国青春诗人代表一起相聚在霞浦,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采风。李少君老师的人诗互证说明了诗人和诗歌之间的参照,敬文东老师传授了很多新诗的创新性观点,秦立彦老师则通过米沃什等诗人举例说明了新诗创作的很多方向,汤养宗老师结合自身写作经验为我们讲授了写作的技巧,这些课程对于我们的今后的写作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在和《诗刊》编辑座谈会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惑“AI和诗歌”,对于AI诗歌创作的未来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剖析,诗刊社蓝野老师也给予了我们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第二天的采风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在这片诗歌海岸,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带给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写作素材,让我们从书写霞浦海洋出发,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找寻新的生命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