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其名作《静夜思》诗中,让人类的乡思之情和天上的一轮明月结缘,成为千古之绝唱。如今,人月情未了。学者诗人郭杰沿用李白旧题,重述人类和月亮之情缘。郭杰这首新诗《静夜思》(载《人民政协报》2023年3月27日“华夏”副刊),共四节十四行。全诗如下:那五色绚烂的晚霞是夕阳挥别的衣袖最后一抹颤动的余晖隐逝于连绵群山背后从遥远的宇宙深处银河以光的速度流转水花溅出满天星斗暗蓝的夜空浩渺无边我们脚下这颗地球因一切生命而美丽萤光和炉火同样温暖不管窗外天气如何每个人的梦境里都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此诗具有西方诗歌中“商籁体”(Sonnet,即十四行诗)的形式特征,却又明显摆脱其音节、音韵的约束,显得整饬之中带有灵活,严谨之中蕴含生动。诗歌第一节,从“那五色绚烂的晚霞”起句,以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那种柔情格调,缓缓进入令人深思的静谧夜晚。夕阳以晚霞当作衣袖,和白昼依依相别,诗人借助于最后隐入连绵群山的“最后一抹颤动的余晖”,缓缓沉入了夜晚的静思。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诗歌第二节。在暗蓝的宇宙深处,诗人看到了“银河以光的速度流转”,进而以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Donne,1572-1631)“奇想”(conceit,也译“奇喻”)的目光,让我们看到了“水花溅出”的“满天星斗”,这和多恩“去抓住一颗流星”(“Catchafallingstar”,出自其诗歌“Song”)的譬喻,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此处,竟于无意之间英国玄学派的“奇想”表达暗自耦合。在诗歌第三节里,诗人更加收放自如,把目光从夜空拉到人间,从流星回到地球上,将自然界微弱的萤光与人类点燃的熊熊炉火相提并论,令人感到温暖,由此提出地球“因一切生命而美丽”的警句。这是多么玄奥的哲学思考。诗中赋予地球和其他生命以无尚的崇高,由此展现出诗人超卖的胸怀。进入诗歌第四节,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力,从静夜的深思中进入“梦境”,既然有夜就有梦,那么诗人顺势猜想:“每个人的梦境里/都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这“月亮”显然是一个含蕴甚广的隐喻。从读者反应的理论来说,月亮的含义,对于不同读者可以是很不相同的:可以是莎士比亚抑或是柏拉图的爱情,也可以是李白的“故乡”;可以指事业的追求,也可以指生存的状态。正如杨绛解说钱锺书“围城”的隐喻,所谓“事业也罢婚姻也罢,大抵如此”。不过“围城”的隐喻,偏于悲观;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亮”的隐喻,则偏于客观。但如果考虑此诗的写作时间,恰是2023年情人节,再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月亮恰恰又代表着女性,因此,诗人也似乎在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己日夜念念不忘的爱人。此时,我们又不得不、或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Sonnet18)。莎翁把情人比作“夏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郭杰似乎也是把每个人心中的挚爱,比作那静夜的一轮“月亮”,时空相隔虽然辽远,而诗心相通,不也展示出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吗?。郭杰此诗,虽然沿用了李白名作《静夜思》的旧题,表现的却是典型的现代人自由新诗的气息;虽然采用了西方“商籁体”(十四行体)的外形,却并没有受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音节、音律的约束。第一、二两节,各四行;第三、四两节,各三行,从而更自由更直接地抒发了情感、表达了主题。从题目到诗行,从主题到内容,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中国的李白和徐志摩,以及英国的多恩和莎士比亚诗学的高度融合与升华;从意象活灵活现的宇宙间跳跃,我们还想到了作家刘慈欣的科幻,从意象的内涵,甚至又可以联想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这首《静夜思》,内涵丰富生动,意境恢弘细腻,“像数”高清明晰,确不失为当代诗歌之精品佳构。近年来,不少资深的人文学者,在艰辛的学术研究之余,写作出版了不少学术性或感悟性随笔,一时蔚然成风。而学术成就同样卓著的郭杰教授,则另辟蹊径,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形成的体验,以充满睿智的诗句,达到了情与理的有机统一,成为新诗创作的一道崭新景观。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此类诗作涌现出来,从而表达当代人们的崭新而深邃的精神风采。诗人简介:郭杰,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校长,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白居易研究专家,诗人。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