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时:诗讯 | 在诗歌中进行自我审视和救赎 ——赵晓梦诗集《十年灯》“短歌”窥探

2023-06-08 11:00:57 来源:中国诗歌网


【资料图】

诗讯|在诗歌中进行自我审视和救赎——赵晓梦诗集《十年灯》“短歌”窥探徐良

赵晓梦的诗集《十年灯》,其内容丰富厚重,形式别出心裁,是诗人对自己十年诗歌生涯的一次集中检阅。尤其是“长调”和“组章”两辑,气势宏大、各成体系,充分展示了诗人饱满的诗歌激情、完备的诗歌素养和良好的诗歌水平。然而,诗人根本上是个性的,恰是诗集最后的一辑“短歌”,让我看见了诗人最真实的内心,看见了诗人十年的挣扎和奋进,看见了诗人在诗歌中不断的自我审视和救赎。被情感裹挟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然而,极端主义者并非就是最优秀的诗人。诗人过于泛滥的情感,除了可以排解自我,往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很多时候,诗人敏感的神经,更需要智慧的思维,这是一种善于自我审视的品质,也是一种在情感困境中的自我救赎。对于一个“逐梦他乡的人”来说,要实现人生的抱负,必然少不了超乎寻常的磨砺。一种复杂的情绪萦绕心间,即便是看见天天都要走过的《楼梯》,也让诗人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出或是勉励抑或是自谦的惆怅。诗人具备了这种自我审视的品质和自我救赎的能力,所以在面对“一个季度走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皮鞋时,也可以“让他时刻保持重新出门的状态,”毕竟,诗人自己最清楚:“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诗人善于运用意象的重叠与升华,把情感武装到一个更加饱满和深沉的表达极限,这是诗人赵晓梦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诗人往往习惯在一首小诗中,发散于超乎诗歌主题本身的联想,并进行虚与实、大与小、问与答等多重命题的灵活转换,在娴熟的诗歌技巧中,释放出自己丰沛而细腻的深情。原来喜欢“慢”的诗人,却不得不被迫卷入“森林的朋友圈”,在多重意象构建的《密林》中,诗人看清了当下两种选择的困惑与矛盾。诗人善于思考,可这种思考,也让诗人在多少个夜晚,眼睁睁地看着“睡眠打着手势,无人知晓的黎明,正朝着闹钟攥紧的脉搏倾斜。”所以诗人的睡眠才不得不依赖《眼罩》。诗人的思索是有结论的:“一个可以和自己说话的人,自然清楚死亡不会仓促降临。(《竹林》)”诗歌毕竟还是语言的艺术,赵晓梦有极其敏锐的诗歌语感。恰到好处的意象运用,更是把一些碎片化的感悟,精雕细琢成了一道精致的“佳肴”,令人感官愉悦。一杯极其平常的《下午茶》,就是这样的佳作。诗歌《下午茶》中,有虚实视角的转换,有“褪去一身骄傲的太阳像条哈巴狗”这样的妙语,有思索过后的自我审视和救赎:“既然生命被系于一根绷紧的弦上,何不在夜晚的练习琴声响起前,一个人守着一杯茶,不惊动别人也不惊动自己。”如果说诗集的“长调”“组章”两辑,是主题性很强的系统写作,那么“短歌”,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情告白。诗歌《晚安》中,诗人由眼见的寻常所见事物,写到“祈祷浸在泪水中的陌生人,能正视自己手背上的伤口”的天地苍生,再经过一番失眠后的痛苦思考后,尽管“夜晚堵住了所有通道和出口”,诗人还是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出口,还给世界以温情,并十分庆幸地“互道晚安。”诗歌《台历》,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诗人面对时间的无奈。诗歌《鸟鸣涧》,写透了多少人的诱惑与抵抗、冷静与思索。诗歌《伤口》,道出了平凡人的妥协和诗人内心的倔强。诗歌《碎纸机》,以高超的拟人手法,把自我反思推向极致。诗歌意象的重叠与升华,是情深时决堤般的忘我歌唱,这是很危险的事,因为,过于意象化的诗歌,往往容易迷失主题,把握不当,也会让读者迷失。诗人赵晓梦勇敢而成功地尝试了这种写作,并在这种优美而抽象的诗歌中,完成了自我的审视和救赎,正如这本诗集的名字《十年灯》一样,诗人以诗为“灯”,这盏“灯”,不仅照见了诗人十年艰辛奋进的来路,同时,也将照见诗人正在迎接的未知而充满期许的前路。赵晓梦,诗人,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长诗奖、十月诗歌奖、四川文学奖等。徐良,笔名亲勤、农夫。著有《俗定》《若水诗话》《若水神话》等诗集、评论集多部。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