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周晔亲身感受过伯父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过伯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资料图片)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教案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再见了,亲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6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文本解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逝世9周年后写的纪念文章。周晔亲身感受过伯父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过伯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全文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跃然纸上,力透纸背。综观全文,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开篇是果,结尾为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讴歌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爱戴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选材,真实典型
材料是文章的第一需要。真实典型的材料,说服力和感染力。伯父逝世后,往事萦绕心头,感慨万千。周晔可以选取的材料很多,但为了集中反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作者精心挑选了自己小时候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过的几件事。这些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周晔处处把“我”摆进去,处处倾注了“我”的真情实感,毫无虚构、夸张之处,所以真实感人。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周晔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例:谈论《水浒》,启发引导“我”认真读书,体现伯父对下一代的真诚关怀;笑谈碰壁,表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不畏的斗争精神;热情救护并帮助受伤的车夫和女佣阿三,表现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品德。这些从不同角度挑选出来的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
(二)结构,独具匠心
结构就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进行全盘考虑,勾勒出整体轮廓,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巧的结构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旨在突出主题,增强表现力。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开头发问,引人深思──鲁迅先生逝世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都“向他致敬”;各色各样的人送来“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看到这种情景,“我”有些“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一问引人深思,吸引读者了解下文。下文具体写深受群众爱戴的原因。
空行标段,层次分明──周晔回忆伯父教育“我”读书、谈笑中抨击旧社会、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4件事没有必然联系,也无前后顺序。每件事自成一段,分别表现了鲁迅某一方面的精神。因此,以空行来标明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
篇末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说:“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纵观全文,这不仅小结了末段──伯父对自己的病毫不在乎,对女佣关心备至,而且解答了开头的疑问,点明了题旨,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描写,细腻逼真
为了突出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细腻逼真,真切感人。
语言描写,反映鲜明个性──“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的慈爱和宽厚风采,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伯父的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教育“我”讲究方法。“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鲁迅进行残酷。“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这谈笑似的话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行动描写,突出可贵品质──“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两句话用了9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的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样的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兄弟俩认真细心、动作娴熟、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的确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神态描写,体现忧国忧民──“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两个“清清楚楚”说明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神情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再次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四)修辞,生动传神
巧用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使事物形象鲜明,独具特色;可以层层铺开,把道理阐述深刻透彻,令人信服;可以增强气势,增添感彩,强化表达效果。
排比,突出心情难过──“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这3个词语用得准确,构成排比,突出了作者因为失去伯父而心情非常难过,泪如雨下。
反问,强调深切同情──“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个反问句突出了黄包车夫的生活艰辛,天寒地冻的日子还光着脚拉车,洋溢着深切的同情之心。
对比,烘托关爱女佣──“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阿三的话语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鲁迅先生尽管病得很重,可满不在乎,但对女佣却经常劝慰、呵护,关爱有加。“三更半夜”说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五)照应,突出主题
作者在文中采用多种照应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首尾照应──开头说,“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而结尾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首尾照应,写出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崇敬和爱戴的根本原因,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互补照应──第四部分开头说,“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后面说,“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这样照应前后互补,强调天气十分寒冷,既写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伯父为了救助车夫忘掉了一切,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为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们播撒爱心,与爱同行。
三、重点难点
聚焦精彩语段,学习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悟独具匠心的首尾照应,深刻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设计
(一)聚焦人物描写,突出高尚品质
师:默读全文,看看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描写鲁迅先生,突出了他怎样的高尚品质?
1.研读语言描写,感受鲜明个性。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透过一个“摸”,一个“笑”,体会到什么?(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那惬意的时光。)伯父在夸自己吗?为什么这样说?(表面看在夸自己,实际是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看见鲁迅先生教育孩子讲究方法。)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什么?“碰壁”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态度?(“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这是对旧社会的讽刺和抨击。“碰壁”是受到反动势力的。这谈笑似的话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为什么容易“碰壁”?(补充资料: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的腐朽与黑暗。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报纸发表,而且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换了100多个笔名,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2.研读行动描写,体会可贵品质。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学这段话请采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办法,动笔写写批注。(小心翼翼地夹、仔仔细细地洗、轻轻柔柔地敷、一圈一圈地扎……多么真切感人啊。)
看看插图,谁是鲁迅先生,他的哪个动作让你感动?(“半跪”让人肃然起敬。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他跪的却是当时社会最低层的人──作者在文中不叫他车夫,而叫“拉车的”。)这一“跪”,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对劳动人民的爱)鲁迅先生跪了多久?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师补充:鲁迅先生当时身患重病,体重不足80斤,可他“跪”了那么长时间,谁能读出独特的感受?
这一“跪”,还“跪”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补充:鲁迅先生家里上有80多岁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6岁的儿子,自己经常发病。他的夫人许广平说:“只要鲁迅先生一住院,家里经济就很紧张。”可是他却──(生引读)“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小结:在旧社会,受伤的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样的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生动表现了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这的确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3.研读神态描写,感悟忧国忧民。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听老师读读这两句话,你们想一想有何感受?大家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悟,你觉得哪几个词语值得细细体味一番?学生交流,教师针对出现的关键词语追问。
追问:周晔“清清楚楚”的是什么呢?
追问:鲁迅先生为谁“叹了一口气”?
追问: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时鲁迅先生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此刻,鲁迅先生在想了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鲁迅就是这样,他忧国忧民,憎恨当时的社会,同情并惦记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再读读这两句话,大家会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聚焦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运用品读、探究、想象、拓展体悟等方法,研读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等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4.研读排比句式,体会悲伤之情。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读读排比句,看看哪些词语写出了周晔的伤心与悲痛?
此刻,周晔可能会想起什么?(可能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细节。)
师补充:《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知道这一情况后,你们想说什么呢?
师:得到鲁迅先生爱抚的何止周晔一人,他把爱给了每一个孩子。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这是巴金目睹的一幕,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一幕,大家读读。
5.研读对比描写,品味关心之情。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指名读阿三说的话,想一想周先生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阿三?透过阿三的话,体会到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阿三想到周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她感动地对周晔说……(学生接读)
阿三想到周先生“从不叫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学生接读)
师:阿三在回味鲁迅先生给予她的关爱,想着想着,不禁泪痕满面……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朗读句子。
师动情地说:瞧,两个老太太老泪纵横、痛哭不止,让人历历在目!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语句,适度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深受众人爱戴,以丰满人物形象。
(二)聚焦谋篇布局,体悟首尾特色
师: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看看开头、结尾有何特点?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开头、结尾有何特点?有何联系?(开头发问,引人深思;篇末总结,解答疑问,点明主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开头是果,结尾是因。)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体现哪里?说一说。
师:鲁迅先生趣谈《水浒》,引导“我”认真读书──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笑谈“碰壁”,不怕,敢于抗争──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在寒风中“跪着”热情救护、资助受伤的车夫──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写文章,却劝阿三多休息,不干重活儿──生接读“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读了作者的赞扬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给人民当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有删节)
教师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一齐读这部分诗句,使之有所感触。
师小结: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为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我们播撒爱心,与爱同行。
【设计意图】体悟课文先果后因,首尾照应,独具匠心的谋篇技巧,有助于突出课文主题思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教案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拓展与延伸】找一找描写鲁迅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重、难点突破】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是写他儿时的玩伴闰土的。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鲁迅先生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说出来)?你从中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提示:问题十分简单,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鲁迅先生的人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求学生以空行来分层理解课文。
教学参考:
事情:深受人民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求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
你发现第一段与后面几个段落有什么联系吗?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不仅可以弄清文章的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理解。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来回答。
教学参考: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三、分段学习课文
启发思考: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你们还记得学习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加深对写人文章学习方法的理解与巩固。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通过朗读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并且要注意加强朗读的指导。
教学参考:
对课文重点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四、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呢?
教学提示: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们平时所总结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认识。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答出来。可点名后进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学参考: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相关文章:
1.小学六年级语文《一个这样的老师》优质教案
2.小学六年级语文《冬冬读课文》优秀教案三篇
3.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优秀公开课教案三篇
4.六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
5.小学六年级语文《欧阳定稿》教案范文三篇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