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3年中考地理冲刺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01 热量与光照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02 积温与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03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 昼夜现象——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期变化的现象。 04 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也称格林尼治时间或中时区的区时。 05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一天随着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 在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能直射地区,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90°,无直射地区最大值不能达到90°。 06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07 气候与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08 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 河流含沙量——又称固体径流。指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数量,计量单位为千克/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年际之间的含沙量也不一样。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含沙量称沙峰,沙峰不一定与洪峰同时出现,一年中首次大洪水的沙峰常超前于洪峰,以后则可能同时出现或滞后于洪峰。 河流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 河流输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输沙量在汛期,最小输沙量在枯水期,年际输沙量也不一样,变化较年径流更为剧烈。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输沙量与最大洪水量出现时间大体一致 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中国长江年平均含沙量仅0.54千克/立方米,而年输沙量高达4.78亿吨;辽河年平均含沙量为6.86千克/立方米,而年输沙量仅0.41亿吨。 09 河流水量与河流径流量 河流水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江、河、湖泊、水库内存水的总量。(立方米) 河流径流量——是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流体积的地图。以立方米/秒(立方米/秒)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10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三大自然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分区——以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与自然差异,分成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分别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调各区自然地理特征。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