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掘诗歌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提升中文学子的文学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加强两岸文学与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岸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5月15日下午,文学院开展诗歌教育系列学术讲座。
在通融的语境下 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
(相关资料图)
《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于博东406开展主题为“在通融的语境下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任毅教授主持,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
孤城以诗歌为主导,从关键词“通融”切入,通融即为互通融合,他认为,情感的沟通中,诗人与读者心灵暗示语言的表达的融合是可以相互关联的,从而实现诗歌表达的理想和抱负。谈及诗学观点,孤城表示:“诗歌即呼吸,本真,自然而然。有生命的温度,有灵魂的维系”,主张诗人在一种通融的语境下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在叙述世事人情方面,他提出了以复杂的语言镜像、技巧与日常口语化、散文化语言加以表达的不同方式。在如何写好诗歌的问题上,孤城阐释了四个标准:一是要精短节制,二是要有张力,三是要通融,四是要有艺术推力与冲击力。随后,孤城回答了几位同学在诗歌方面的困惑,并对在场的同学们提出建议和殷切希望,对学生“如何写好诗歌”提供了经验借鉴,让学生受益匪浅。
从断章到截句——小诗的创作
台湾诗人白灵以“从断章到截句——小诗的创作”为题于博东110开展学术讲座,汉语言文学系主任肖模艳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到场参加,讲座由肖模艳主持。
白灵通过介绍欧美俄日印小诗、1949年前大陆的小诗、90年代后大陆的小诗和1979年后台湾的小诗风气及活动,给同学们讲述目前小诗的创作趋势,并借助讲述“阳光失去了玻璃窗”组成一句诗的例子,解释诗意呈现的简化与含蓄。随后,白灵从人脑生理功能的角度讲解人脑使用从右脑化、知性化、理性化转移到全脑化、草根化、庶民化的过程,表示在全方位化、多元化、跨领域化的未来世界,文学也是跨时代的。谈到“无框时代·世纪之跨”诗展、诗的分类以及微诗歌存在的争议问题,白灵也给同学们指导了写好小诗的方法,强调要抓住词的内在关联,通过“名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感觉”的方式来写诗。
文学,最美好的日常
台湾作家石德华于博东604带来题为“文学,最美好的日常”的学术讲座,汉语国际系主任陈瑞松与汉语国际专业学生到场参加,讲座由陈瑞松主持。
石德华注重文学与日常的关联,以阅读为切入点,认为培养阅读习惯,不仅需要享受故事情节,也应当研究其中的逻辑结构,并从四个角度引导同学们进行阅读:粗浅阅读、经典阅读、风格阅读与持续阅读,进而实现生命的对应与灵魂的共振。在写作方面,石德华强调要注重描写内容的真诚性、刻画场景的层次性、运用技巧的灵活性。谈到“文学中的乘法”,石德华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列举生活实例,提出文学创作中情景交融与对比张力的重要性,并作出总结:“要当作家之前,先当生活家”,鼓励同学们养成记录日常的习惯,学会观察现实世界与区别内在世界,做到知感而发。
李阿利:茶人威仪
台湾慈济静思茶道总教师李阿利于文学院海峡两岸茶文化课堂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主题为“茶人威仪”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台籍教师罗文玲主持,台湾诗人白灵、萧萧和台湾作家石德华、文学院院长黄金明出席,文学院各年级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李阿利以白居易的诗《山泉煎茶有怀》引出关于“爱茶人”的话题,再切入“茶人威仪”这一主题。她表示,茶人不仅是要懂茶,还要以茶作为个人修养的媒介,以茶的本质作为个人修养的态度。茶之美在于德,而礼是德的外在形式。李阿利认为学茶的真正目的是,在学茶过程中学习礼仪、礼貌和礼节,学习为别人服务的一颗心,学会等待、专注,在行茶中训练静定的功夫,学会关照自己的情绪,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茶文化中,我们将学习到美姿美仪,即美丽的姿势、体态和优美的举止、容貌。李阿利指出人缘不在身体,而是在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此要有好的人缘,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让的气质,为自己的个人形象加分。
本次系列讲座作为闽南诗歌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以诗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格修养,推动两岸诗歌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