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点丨杨四平:新乡土诗的新风景与可能性

2022-12-29 10:16:57 来源:教育快播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曾经在题为《新时代诗歌的崭新气象》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一方面要正视新时代诗歌场域及生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把握新时代诗歌的现代性逻辑及其诗歌演进。同时,还要正确看待新时代诗歌里“常”与“变”的关系,及其相应诗篇在新时代诗歌系列里的秩序及意义。而新时代新乡土诗是新时代诗歌序列里排序靠前的诗歌存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宜兴的《宁德故事》、王单单的《在飞机上俯瞰花鹿坪》、赵之逵的《扶贫,春天的路线》、王太贵的《扶贫手册上的红手印》、罗国雄的《小谷溪村集》、王万胜的《小村史诗》等一批脱贫攻坚题材诗歌作品,讴歌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各个侧影。从今年起,瑶族诗人唐德亮以较多的精力关注乡村振兴,《中国乡村,振兴的时刻》《致富伞》《“明星村官”是这样炼成的》等诗歌敏锐地把准了新时代的脉搏,及时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蝶变,彰显出新时代新乡土诗写作的新动向与新风景。正如他在《粤北大移民——粤北清远市十万特贫人口迁离石灰岩地区》中写道,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部迷人的史诗”。

那些脱贫攻坚的参与者、那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都是诗歌关注的对象。唐德亮的《黄文秀》不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塑造先进典型。诗人们还善于敏锐捕捉新农村生活细节。像谢宜兴、王单单、陈人杰等诗人本身就是扶贫干部,对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比较熟知,并有着深切的体悟,如王单单的《小康入门记》写自己作为驻村的“帮扶人”,为了督促重点帮扶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人居环境,采取反复“突访”的工作方法,“一点一滴地校正着,改变着”。新时代新乡土诗创造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意象和新意境。如“十八洞村”已然成为新时代新乡土诗的新意象。又如赵之逵的《扶贫:春天的路线》写出了脱贫攻坚成效的新意境,“太阳先我们一步抵达山巅”。再如谢宜兴的组诗《宁德故事》抒写宁德这片神奇的土地出现了“最美日出”。还如芦苇岸的组诗《横峰手记》既抒写了新时代横峰优美的自然风景、不朽的红色基因,又抒写了这里的小康生活景象。

当然,新时代新乡土诗写作正在“赶路”,一切才刚刚开始,应该给予充分的拓展和深化的可能。换言之,新时代新乡土诗在思想境界和艺术表现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怎样将这类诗歌与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如何将其置于新时代“史诗性”的写作框架中进行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力度的抒写?新时代新乡土诗如何处理好诗歌抒情主体和抒情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摆在新时代诗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诗人进行严肃、认真、专业的思考,并在诗歌写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已然成为 小康生活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